甘肃省数字文化馆,我国莫高窟申遗成功是哪年?

用户投稿 157 0

关于“甘肃文物数字化技术”的问题,小编就整理了【3】个相关介绍“甘肃文物数字化技术”的解答:

我国莫高窟申遗成功是哪年?

1987年

莫高窟被评为我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。时任敦煌研究院副院长的樊锦诗是申遗的主要负责人。梳历史、理保护、讲开放,在填写大量申遗材料的过程中,她看到了更为深广的世界。

“文物保护的国际宪章和公约原来没听过,保护涉及法律和管理从前不知道,怎么处理保护与旅游开放的关系也不清楚。这给我莫大的刺激。”樊锦诗说,在全面了解世界文化遗产体系后,她更深入地认识到了莫高窟的价值。

“世界文化遗产的6项标准莫高窟全部符合。我想,一定要保护好莫高窟,让保护和管理真正符合国际标准和理念。”她说。

一幅关于过去、现在与未来的巨大图景,在樊锦诗心里悄然铺开。莫高窟历经千年,壁画彩塑已残损破败。如何让这一人类遗产“永生”?做过文物档案的她想到了用数字的方式。

上世纪80年代,敦煌研究院开始尝试文物数字化。就是将洞窟信息拍照,再拼接整理,最终形成能够“永久保存”的数字洞窟。这些数字资源还可以被“永续利用”,成为出版、展览、旅游等的资源。

1987年12月,甘肃敦煌莫高窟被列入《世界遗产名录》。

甘肃莫高窟敦煌的研究人是谁?

樊锦诗,女,汉族,1938年出生,中共党员,浙江省杭州市人,1938年7月出生于北平曾任敦煌研究院院长,现任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。2020年12月29日,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在武汉大学挂牌成立,”敦煌的女儿”樊锦诗受聘为名誉院长。从1963年,被分配到敦煌文物研究所工作算起,樊锦诗已经在敦煌工作、研究了58年。

刚到敦煌时,工作生活条件非常艰苦,睡土炕、用土桌、点油灯、喝咸水。南方人樊锦诗克服了严重的水土不服,潜心考古研究。

  她运用考古类型学方法,完成敦煌莫高窟北朝、隋、唐代前期和中期洞窟的分期断代,为敦煌石窟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
  她先后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研究课题10多项,为其他石窟寺遗址考古报告撰写提供了借鉴。

  在她带领下,敦煌研究院率先建设数字敦煌档案,实现了敦煌石窟文物数字化永久保存和永续利用,让宝贵文物“容颜永驻”。

  择一事、终一生,樊锦诗扎根大漠、无怨无悔。如今,83岁高龄的樊锦诗,还在为编写第二卷敦煌石窟考古报告潜心研究,把敦煌文化遗产保护、研究、弘扬、管理工作当作终身事业和追求,为敦煌莫高窟永久保存与永续利用作出了重大贡献

敦煌莫高窟的基本现状50字?

目前,由于受到环境和自然因素的影响,莫高窟内的许多文物、壁画和雕塑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毁。敦煌莫高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,包括限制游客数量、加强维护管理等,以确保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。

将敦煌文物研究所升格为敦煌研究院,充实了科技力量,开展治沙工程,积极利用数字化技术和其他技术来加强保护工作。

由于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对壁画会产生潜在性的破坏,近年造访莫高窟人数增加,因此对日常参观人数应该加以限制。莫高窟堪称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。

敦煌莫高窟是中国著名的古代艺术遗址,位于甘肃省酒泉市敦煌市,总分为东、中、西三个区,保存了大量的佛像、壁画、书法等艺术品,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。

目前,敦煌莫高窟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,但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,敦煌莫高窟的保存面临诸多挑战。

为了保护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,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,包括限制游客进入、加强清洁和维护等。
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“甘肃文物数字化技术”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“甘肃文物数字化技术”的【3】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

抱歉,评论功能暂时关闭!